宝塔湾

        宝塔湾位于泰兴城西五里处,因此处有一座法轮塔而得名。宝塔湾系片村,包括宝塔湾、徐家庄、王李家岱、杨家园子、张家园沟五个自然村,现为泰兴镇管辖。宝塔湾形如葫芦,旧时曾名葫芦湾。又因此地形若金瓶,亦称金瓶湾。据说,清顺治中,僧人宝莲宴坐,经行于此,后在成延珍等诸多善信资助下,建造法轮塔和法轮庵。但据光绪《泰兴县志》记载,法轮塔是清康熙二年(1663)本地人季式祖等所建。法轮塔建成后,高七层,近三十米。塔身内呈正方形,外为八角形。由于当时尚未有高大建筑,十里外都能看到。

        十分奇特的是法轮塔自建成之日起即无塔顶,原因何在?民间有多种传说,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:泰兴自隋唐时就有佛教流传,历经千余年仍兴旺发达。上界的一位神仙听到了建造此塔的消息,自是高兴万分,于是便化装成一个木匠下凡,总揽了该塔的设计建筑任务。开工后,木匠将活计分派妥当,便独自一人用斧头砍削斧柄,旁人总以为他是在安斧头,也就没去过问。但整整一天,他仍砍削不停,一连五天,依然如此,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了。不巧的是第六天早上,知县从城里下来视察,见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,唯独木匠一人蹲在一旁砍削斧柄,十分生气,遂上前责问。人们满以为木匠会认个错,赔个不是,就此下台。谁知,他不但不接受知县的批评,反而说知县不该下车伊始,便居高临下,横挑鼻子竖挑眼。木匠越说越气,激动中,便将手中的斧头使劲向砍削了几天的斧柄上一劈,说,既然你不能容人,嫌我干活慢,我也就只能造成这样了。话音刚落,被砍削的斧柄处霎时金光闪闪,一座无顶的七层宝塔便矗立在人们眼前。

        当然,这种神话传说不足为信。但对此塔无顶的原因,此后一直争论不休,一说是资金不足,不得不停工;另一说是原设计无顶,或因停工后不得不改变设计,重新增添了泻水设施。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可信,因无历史依据,至今没有结论。

        1989 年,泰兴县佛教协会正式成立,重修法轮塔和重建塔院的事被列入议程。1993 年,古建筑专家戚德耀先生,参考明末清初江南楼阁式塔,重新进行了设计。1994 年,泰兴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建,古塔焕然一新。新修葺的法轮塔,位于庆云寺西,仍为砖木结构,高40 米,上下五层,每层四面真门,四面假窗,回廊护栏,旋状楼梯,八个翘角悬挂铜铃,微风吹过,如山间泉水般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。三十二尊石刻佛像嵌于宝塔内壁,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其中。塔院朝西的碑廊上,还陈列着上百块功德碑,镌刻着建塔时捐赠者的姓名和金额。台胞陆跃先领捐助者之先,捐二十万元人民币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年代里,宝塔湾迎来了成千上万的观光者,成为泰兴大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。